遇见朝气蓬勃的你们,是我们的幸运

2023-07-27 17:35:37 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分享到:

跨越千里,奔赴热爱


(资料图片)

南信大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团员们

已经结束了他们的支教任务

将“艰苦朴素”校风带到广西与宁夏

用“明德格物”校训鞭策自身不断前进

他们用赤诚之心点亮孩子们的梦想

他们用青春之力浇铸孩子们的希望

支教的日子也变得有声有色

他们是:

广西团成员

宋佳铭、周沐紫、李鹤远

黄悦桐、郭雯韬

宁夏团成员

李敏、程伟昊、范会敏、孙俊超

为什么来这里?

他们将答案藏在了一节节课堂里

一年支教,我校第24届研支团被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你为什么要来支教?”团员们回应的语句各不相同,却可以用同一句话概括——因为理想、因为热爱、因为想让孩子们拾起梦想走出大山。

去年此时,李鹤远刚刚在广西河池市都安县开始工作,回想起与这里的初相遇,李鹤远先想起的并非那随处可见的山岭和炎热难耐的气候,而是孩子们胆怯又好奇的声音:“老师,你为什么到广西来?”彼时没有回答的她,将答案藏在了那一节节生动的课堂里。李鹤远在每节课程中都倾注全部心力,将新知和趣事带给那一个个求知的孩童,这也点亮了孩子们眼中的光。

这一年,李鹤远的心里始终感到幸运和热烈,“这一年的经历我永不忘,学生们的内心是纯粹的,在我最好的年纪,遇见了朝气蓬勃的他们,是我的幸运。”李鹤远说。

周沐紫与这里的初见,同样如此,在投入课堂前,她先前往上江村开展起调研,举着芭蕉叶穿梭在稻田间,和她一起入户的村干问她:“丫头,为什么到这里来?”周沐紫笑着说出支教出发前的誓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在每个班级的最后一节课上,周沐紫都与学生们合影留念,“我告诉了他们我是南信大研支团的一员。那一刻,我看到了学生们眼睛里闪烁的光芒,好像在不久的将来,我就会看到他们也像我一样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同为广西团成员的郭雯韬在普及气象知识、传播南信大精神的过程中,更加深了对孩子们和地苏镇的了解——这里山清水秀,居民热情友好,孩子们更是真诚懂事、勇敢善良。“我相信他们终将成为内心笃定、热爱生命的人,会在未来站在自己的土地上,讲述自己的故事。”郭雯韬说。

老师也要谢谢你们,

让老师在这里得到成长

于支教团团员们而言,这次支教之行,是他们与孩子们的双向奔赴,“支教一年,自教一生”他们用最初的心,走最远的路,共同在这场旅途中获得成长,收获宝贵回忆。

黄悦桐在一年内分别担任了地苏中心小学五年级数学和三年级数学的教学任务,“班里92个孩子都像我的弟弟妹妹一样,课间的时候我们会开着玩笑,分享零食;课堂上我向他们讲述外面世界的美好,帮他们答疑解惑。”黄悦桐说,孩子们身上纯净无邪的品质让我想到每一颗心都需要爱、需要温柔、需要宽容、需要理解。

在支教之旅接近尾声的离别之际,孩子们紧紧抱着黄悦桐,此起彼伏的声音里诉说着不舍,感谢着“黄老师”带给他们的成长,黄悦桐也用力回抱着孩子,“黄老师也要谢谢你们,让我也在这里成长。”

宁夏团的团长李敏带领成员程伟昊、范会敏、孙俊超初到西部时,原以为这场支教之行只需要在课堂上下功夫,了解到当地情况后,她又积极联系学校拓展“第二课堂”服务,更好提升当地青少年的综合素养。“于我们而言,不仅要用心上好每一堂课,也要协助送教上门、科普气象、开设社团、下乡讲座等。”李敏说,在这些多样的活动中,老师们不仅提升了自身的能力,也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课外生活。

“我在同心县第六中学创设了‘巧手妙作’手工社团。利用每周二和周三课后服务的时间,带领孩子们利用皱纹纸、卡纸、扭扭棒等制作向日葵、玫瑰、收纳盒等作品。”李敏介绍,在团员们的推动下,孩子们的想象力从矮矮的木窗飞到更广阔的天空,不少孩子们性格也从一开始的害羞内向变得愈发活泼。

宁夏团团员孙俊超则在支教结束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我的工作结束了,但一颗牵挂的心还留在那里。”孙俊超说,这一年的时光让自己的工作能力得到了更多的锻炼、提高,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这些都会转换为今后工作的不竭动力。

为你们,我们还想再多做一些

在南信大研支团支教的一年里,他们还将在南信大学到的班级建设经验融合到孩子们的班级里,也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制作推广视频,筹划特色活动,帮助当地绘制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作为班级副班主任的刘一舟意识到孩子们认为课文枯燥无趣时,就放弃了传统的背诵抽查,改用新的方式。“这时我学着在校期间协助辅导员做好班级管理的经验,通过制定激励政策、开展自我总结分析会等形式,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在学习生活上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刘一舟说,这也让他带领的班级在期末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刘一舟还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团委、都安团县委的指导下,筹划了“地苏镇法制进校园”“特教学校爱心捐款”等一系列特色活动。此外,他还参与到直播带货中,用自己的互联网知识帮助地苏镇的特产“走出去”。

另一边,宋佳铭一直在课程教学中精益求精,先后获都安瑶族自治县教学质量优秀奖和“师德师风演讲比赛”一等奖;又作为都安县唯一的广西西部计划宣讲团成员,深入10地17校宣传支教经历,鼓励引导更多优秀青年学子加入支教行动。

一年来,宋佳铭同时多次联合北京语言大学研支团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支团开展各项志愿活动。他记录的支教生活记《我在瑶乡支教的100天》被中国青年网、西部志愿汇、河池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关注报道。

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支教团队获全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并作为广西“致敬志愿者”网络展播活动的代表出镜,展示了南信大青年志愿者的青春风采。

千里支教行,一生山海情

一次支教结束,另一次支教又开始了

第24届研支团留下了牵挂和回忆

第25届研支团带着这份牵挂再次出发

他们

也跨越了两千多公里的奔赴

将在远方赓续播种梦想

在奉献中绽放南信大人的青春之花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3 非洲城建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8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