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余秋雨辞去一切行政职位,不是下海“捞金”,而是孤身一人深入考察中华文化的历史遗迹,穿越四万多公里,经历无数艰难险阻,最终带回《文化苦旅》,真正"行万里路,写万卷书"的作家,《文化苦旅》很快在国内引起了热议。
文学界还有不少人称余秋雨为“海峡两岸中国散文第一人”,白先勇、金庸、贾平凹等名家,相继给了余秋雨散文极高的评价,简直是当时红极一时的文坛巨匠。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1992年某天晚上,警方突击检查夜上海,在一位夜女郎身上,搜出了口红、避孕套还有《文化苦旅》,这也让《文化苦旅》一炮而红,余秋雨名声大振!
【资料图】
一时间国内掀起了“文化热”,爱文化的人几乎都记住了“道士塔”。
余秋雨为何跌落神坛?
《文化苦旅》让余秋雨一炮而红,但人红自然是非多,随之而来的还有铺天盖地的谩骂。
首当其冲的汶川地震的“诈捐门”,汶川地震时,国内许多名人都纷纷献上了爱心,余秋雨也不例外,看到废墟中孩子们的课本,决定捐三个学校图书馆的事情,被一些人炒作成“诈捐”。
在种种证据下,余秋雨也遭受了网友们的炮轰,网友蔑称他为:“余含泪”、“余首骗”、“含泪大师”。易中天评价:“把老百姓当傻瓜,自己才是天下第一大傻瓜”。梁宏达也对其进行了公开指责:“此人虚伪至极”。
好多人叫嚣余秋雨要“忏悔”,要他“道歉”,说他是“文化流氓”,有一些人,靠写黑余秋雨的文章,成了流量明星,是“黑余”专业户。
后来捐建的图书馆建好,一大堆名人给那三所学校的图书馆题名,当地政府多次声明,风波才消失。但曾经对余秋雨出口不逊的人,没有一个人道歉。
然而,对于流言蜚语,余秋雨仅仅用了8个字回应:“马行千里,不洗尘沙。”
为什么那么多的人黑余秋雨?记得秋雨先生最喜欢的文人苏东坡有一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尽管余秋雨后期的评价毁誉参半,但是不能否认他一系列著作给中国文坛吹进了一股新风也给许多读者启发,为人民群众贡献了丰厚的精神食粮。
余秋雨认为《文化苦旅》的灵魂在于“苦”。“苦”不是旅途中的劳累,是“中国文化历史”像一个苦命的使者,历经风雨苦行至今。
中国文化体现一种“苦涩”的承载,一种艰苦的传承。这种苦能激发每个国人深爱中国文化,敬爱中国文化,宣扬中国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他凭借自己丰厚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这部作品也是余秋雨多年来最好的回应,也让更多人喜欢上他!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可以从《文化苦旅》中看到历史的沧桑之美,从中找到属于自我的救赎,这本书也让人看到了人世间真正的“苦”,但也重新燃起人们对生活的希望,让人学会惋惜。
而且,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莫过于一本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不但能扩展孩子的课外知识,还能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也是给自己最好的礼物。
无论你是刚毕业迷茫的学生,还是在事业上遭遇坎坷的人,推荐你看看这套书,可以从中找到你想要的答案,还能扩展自己的见识,让自己活得更加通透!
如果你的人生只能读一本书,那首选就是《文化苦旅》,生活就像是旅行,一路上能遇到各种风景,同时也有风雨。
现在这本书也不贵,还不到一顿饭钱的支出,就能收获受益终身的智慧,还能从书中感受中华文化的灵魂和人生真谛,可谓是一举多得,何不来试试?
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获取正版好书↓↓↓
注:本文为企业推广,所代表立场与本号无关。图文相关资料由合作方提供,如有侵权与本号无关,请联系删除。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3 非洲城建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8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